“您出差返家的路上,用手机或掌上电脑发出几条简短的指令,启动您家中的数字化电器。当您到家时,微波炉已经把饭菜烧好,热水器已把热水烧足,洗衣机已经把脏衣洗净烘干熨平,物配中心送来您采购的商品……”这是2001年5月21日《福建日报》一篇评论文章中描写的人们对数字福建建设的畅想。
一眨眼,不过二十多年。这些曾经的美好想象,如今都已成为现实,成为人类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
彼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提出并推动实施的“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如今也已成为指引我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水平发展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人形机器人身着花棉袄、手舞红手帕亮相央视春晚舞台;数千架无人机在重庆夜空上演一场场视觉盛宴;“义乌老板利用DeepSeek卖空小商品”的新闻登上热搜,如何用AI赚钱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
外媒评价:“这已经不是中国高科技行业第一次用创新产品征服世界了,我们只要想一想TikTok在全球的成功,或中国电动汽车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进军各国市场,就能明白。”
2013年9月底,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第一次走出,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在这里,习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此后,无论是赴地方考察,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重大科研进展;还是召开相关会议,分析总结科学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部署重大战略任务……始终关注并大力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2018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强调,AI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2021年,AI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中的优先级进一步提升。
“推动AI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的一系列指示、要求、部署,推动我们国家人工智能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各种智能科技的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11月21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参观者通过AI全息互动“和古人碰杯”。
从浙江到新疆,从北京到西藏,多次超远程国产机器人手术顺利完成,A与医疗的深层次地融合为边远地区群众带来普惠医疗;
植保无人机施肥撒药,智能系统精准灌溉,巡检机器人穿梭于现代化畜养厂房,农业创新“生态圈”让农业现代化更加具象;
依托智能远程技术,乡村与城市的孩子们同上“一堂课”,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下沉,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惠及全体人民;
2023年底,习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聚焦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释放“发展数字化的经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强烈信号。
次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19个新职业,其中半数以上和AI密切相关。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AI企业148家,AI核心公司数超过4500家;截至2023年底,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37.8万件,同比增速超40%。